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利率定价自主性提高,贷款市场竞争性增强,一些银行主动下沉客户群体,增加小微企业贷款。
一、解决三农问题已成国家当务之急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发展失衡,农业、农民、农村三农问题非常严重。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农民通过土地自种或者租赁出去只能解决吃饭问题、难以维持基本生活,只能到城里打工养家。
实施这一战略举措(也称方案),可以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提升全国消费水平,可以让农民转化为市民、解决留守儿童空巢老人问题,可以盘活土地资源、引导资金建设新农村,可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增强粮食供给能力,可谓一举多得,建议予以重视,抓紧实施。农业企业或农户只能通过租赁方式获得土地从事农业生产,每亩1000元左右的租赁费提高了农业生产成本,靠种植水稻、玉米和大豆等农作物基本没有效益,只能靠种植花卉等经济作物才能盈利,导致我国农业生产进入了流转土地越多、规模化发展越好、主粮生产越少、国际竞争力越弱的恶性循环,是我国粮食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的根本原因。(三)有利于消纳社会流动性过剩。在抗击疫情的同时如何做好保民生、保就业、保经济,各国不约而同采取了实行量化宽松金融政策的做法。建议农业农村部会同国土资源部、财政部等,针对不同土地性质并充分考虑农民身份置换所需综合成本制定土地最低收购价格,作为并购农民土地的依据。
按照目前的政策,农村农地、林地属于集体所有,农民拥有土地经营权但不能自由买卖,同时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租赁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五)实行农民市民化政策。其次,要实现新老资管产品的平稳过渡和监管职能的平稳过渡。
金融机构要了解自己的产品和客户,要坚守方向,敢于担当,稳步推进各项改革,这样才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平稳发展,也才有利于金融机构自身的健康发展。我们既要面对不规范存量产品退出的阵痛,也要面对防范化解风险导致经济下行的质疑。在监管机构统一,监管规则统一后,各金融机构介入资产管理市场的方式,是独资经营还是合资经营,是在基金管理人层面合资还是在银行理财子公司层面合资,是否申请部分业务牌照兼营都可由机构自主选择,这样将有效解除金融压抑,激发市场活力。银行是间接融资的机构,存款人不承担银行贷款的风险,只承担银行倒闭的风险。
资产管理市场统一监管可以分两步走。产品备案只是为了便利统计,让监管当局掌握整体投资去向和趋势。
银保监会对公募产品实行备案制,给了发行人很大便利,但银行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和风险收益责任未按代客理财的本质和公募产品的本质严格管理,致使银行理财产品存在隐性刚兑、资金池和期限错配等问题。1997年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发布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揭开了我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的序幕。机构监管体现为法人机构的进入、整体风险控制和退出,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体现为业务的牌照管理和业务合规的持续监管。对直接融资的金融活动实行独立统一的监管,是理顺监管体系、维护市场秩序的基础,也是向投资人昭示风险、打破刚兑的重要举措。
2003年证监会发布《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行办法》,推动了证券公司资管业务的有序规范发展。监管豁免之外的机构和私募产品由协会自律管理。目前理财子公司由银保监会发牌照监管是市场平稳发展的需要,但时间不能太长。监管层可以对产品进行分类监测,对不同类别的基金制定不同的报送内容和标准,让管理人分类报告,但基金的类别不是管理人的类别,监管层不应当按产品投向对管理人进行分类监管。
监管边界的合理界定有利于市场效率的提高。当前,中国私募基金市场乱象频发,假借私募基金名义开展非法融资和利益输送的案例很多,协会不得不对基金管理人的登记设定门槛,对基金管理人按产品进行分类。
但这些做法应当通过监管制度的完善、登记备案技术的改进和诚信制度的建立逐步改变,给予基金管理人发起设立各类产品的自由空间,降低私募基金的展业和合规成本。这种分工才能破除地盘意识,实现市场的统一监管。
资管业务中的不规范和扭曲是市场因融资渠道不畅而产生的变通安排,我们应当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正确认识加快金融创新和加强金融监管的关系,切实防控资产管理业务的各类风险,推动我国资管市场归于规范和统一。二是正确处理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的关系。直接融资渠道不畅,对银行信贷过度依赖和金融业务牌照管制过严是市场行为扭曲的重要原因。资产管理产品是直接融资的工具,监管者的监管重点是投资者与资产风险适配、信息披露和投资范围合规等。无论是经营者还是各参与方,从事同样法律关系的金融活动要遵守同样的规则,并由一个监管当局执行,这既是行为监管,也是功能监管。对于合格投资者,其风险识别和承受能力相对较高,因此面向这些群体的私募产品发行,应尊重当事双方的意愿,以合同约定为主,稳妥把握监管重点与力度。
实行统一的功能监管要转变单纯机构监管的理念,从市场准入为主的监管思路转向机构监管+功能监管的持续监管理念。(本文系作者为CWM50书系2020年新书《资产管理行业未来市场格局与业务模式》所做代序) 进入专题: 资产管理市场 。
公募基金应该针对不同客户群体设计不同的投资组合产品,形成投资门槛和资产风险呈连续函数分布的产品供给体系。特别是外资控股的银行理财公司成立后,这种制度优势对证监会发牌照的管理人非常不利。
资产管理牌照的主营业务是投资管理,投资咨询、产品销售、账户托管等业务是资产管理的配套业务,可实行单项牌照管理制度。我们应该制定统一的规则,让银行、信托、保险等机构在开展此项业务时,按照统一规则实行自律监管,在法人内部做好风险隔离,维护市场纪律。
资产管理市场的无序扩展和扭曲发展主要在三大类业务上体现:一是表外信贷业务,这是银行为了规避资本占用和信贷规模控制而开展的业务。在改革发展中尽一份力量不是口号,是一点一滴的行动。在缺乏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背景下,银行、信托和保险资管机构利用客户资源优势开发了私募证券发行业务,确实解决了一些企业的融资问题,但职责不清和利益冲突下的行为扭曲埋下了风险隐患。金融产品供给结构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是金融业当前的主要矛盾。
这次新修《证券法》将资管产品列入证券范围,授权国务院按《证券法》的原则制定规则,其金融产品的属性已有法律的依据。在中国,监管当局的定位不仅仅是市场纪律的监督者,它还承担了市场发展的责任。
证监会是否可以借鉴银保监会的做法,减少资产管理人的制度差别。首要的是监管理念的转变。
在外资金融机构扩大进入中国的背景下,不调整职责分工,不实行功能监管,银行理财子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的公募产品规则不一致,会使外资股东无所是从,也会引起不公平竞争和市场混乱。对于管理人登记,协会的职责是在持续自律管理中剔除违反自律规则的机构和从业人员。
2019年12月28日新修订的《证券法》将资产管理产品纳入证券范围,授权国务院按《证券法》的原则制定其发行和交易管理办法,此举为在证券的基础上规范资产管理市场和统一监管创造了条件。在行业发展和风险防控的双重考核要求下,监管当局的地盘意识难以避免,公平对待所有市场主体难以做到。监管理念的转变、新老资管产品和监管职能的平稳过渡是资管市场规范发展的保障,也是金融业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稳健发展的保障。私募管理人管理哪类产品为主,发起哪种投资方向的产品,是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还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亦或创业投资基金,理论上都是管理人与投资人之间的协商与选择。
直接融资的监管以信息披露、防欺诈为核心。银行和保险机构是中国金融市场的主要资金来源,同类资产管理产品不同的规则和不同的监管主体会割裂中国的金融市场,削弱中国金融业的竞争力。
但由于我们的证券范围狭窄,这些产品未按证券发行管理。而证监会对基金管理人做公募基金还是做私募基金有严格的区分。
第一步先统一产品规则和监管规则。我们应该遵循规律,坚守底线,做勇于担当的金融人。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